2025年7月6日

寬容


      (舊書新看)

我看書一直有個習慣,先乖乖的從頭到尾看一遍,手裡一定要有支紅筆,然後邊看邊把自認爲重點的部分劃起來。看完後,不免感覺腦子有點一下裝太滿了,就會把它擱在書桌上。過些時候,幾天或一個月後,通常都會再拿出來看一遍。這次不只光看而已,我為了要加強印象,會把劃紅線重點部分,用心抄在筆記本上。可能有人會覺得費時,我卻認為這樣最紮實。這本書可能無法全記起來,但精華重點我掌握的不錯,如此心安多了,感覺沒浪費書錢和時間。

最近不曉得什麼原因,會特意把房龍(Willem van Loon 荷蘭裔美國人,1882~1944) 的兩本書,《寬容》和《人類的故事》,特別從書架抽出來翻閱。兩本書書頁上方都有灰塵沾上了,我沒花多少時間從頭到尾瀏覽了一遍。兩本書都劃滿了紅線,大概表示當初我還滿仔細認真看過,我特別拿出閱讀雜記本對照一下,果然都把重點記下來了。這樣的感覺,好像除了充實外,還相當覺得非常對得起自己:當初很認真,絲毫沒有鬼混。


         (房龍《寬容》讀書筆記,2005/7月)
  
再說會在書房一堆書裏頭,重新挑出這兩本書,我莫名奇妙、還顯得異常固執的,想要深究它的動機與背景。我很想跟大家分享這種心情:因為我對現今台灣社會瀰漫的政治氛圍——「大罷免」,總有説不盡理不清的感想,或者更準確一點說,是一大串的迷思。有時候,清明理性的時候,把「大罷免」的「大」,跟現在網壇盛事的溫布頓「大滿貫」(grand slam)的「大」來比。真有趣。是「grand」(大、宏偉)呢!對發動罷免的政黨,果真是「名副其實」的美麗宏偉大工程呢!相反的,被罷免的一方,只能聽到一陣刺耳的「砰」(slam)一聲,至今還沒驚醒過來,這到底是「什麼代誌」呀?會有這種玩法呀?

政治是妥協的藝術,古今中外歷史,概括説來無不都是政治的妥協歷程。現代政治,所謂民主國家最通行的代議制度,更是如假包換的黨派政見妥協的過程,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即是老牌民主國家英國。她的兩院議會政治,歷史悠久,為世界民主國家的典範。想想看,如果英國首相或執政黨,主導罷免反對黨議員,豈不讓人無法置信或笑掉大牙?台灣當然在民主政治的路上,沒走滿幾年,但我總覺得要向進步國家學學呀!試想,所謂最簡單的「罷免」含義,是指我選出來的、指派的代表,表現不合我意,我想把他換了。英文「罷免」即指recall(召回)、replace(替換),它的主詞(發起罷免的人)一定是當初選他的人呀?怎麼也輪不到沒選他的人來罷免的。


            (房龍《人類的故事》)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